高校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既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载体。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应以学校战略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统揽,以职业教育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为重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高水平职业教育与文化研究为支撑,通过传承教育、活动体验和行为彰显,突出文化建设在学校办学治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走向世界。
着力以文化传承创新融合职教特色发展
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塑造新时代职教精神,丰富新时代职教育人观。建立文化育人协同机制,推动“五育并举”。以“职教文化”孕育纯正校风、严谨教风、浓厚学风,优化特色职教品牌。规范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职教文化品牌、凸显红色文化基因、彰显环境文化特色、融合多元行为文化、培育鲜明专业文化。完善视觉标识系统,提高学校形象感知度,有效运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提炼专业文化,塑造专业精神,构建体现专业职业素养要求的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文化场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文化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发挥职业教育服务辐射功能,促进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单位共建产业研究院和特色实训基地,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打造培育一批省级以上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的品牌项目和活动。
着力以工匠精神塑造推动文化育人实践
建设“创新型”校园,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嵌入人才培养。明晰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将工匠精神塑造融入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培养工作。积极营造和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选树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师生典型,强化“做学合一”的育训方式,完善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评价标准。举办“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聘任一批工匠、劳模担任产业教授、学生辅导员、创新创业导师等,培育和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相关选修课程设置、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和传承项目进校园,发挥职业院校对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作用。打造匠心文化,充分借助剧目创作、校园景观、道路楼宇命名等,为校园工匠精神传承文化创造物化的表现形式。
着力以高水平职教研究深化职教文化内涵
聚焦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水平;聚焦学校教育教学一线需求,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聚焦学校办学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和开展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政策、标准、战略和教学研究,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研究支撑,致力于出思想、出标准、出方法。职业院校要在理论研究上有目标、有勇气、有底气,努力建设职业教育研究“智库”,并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参考,助力职教治理,布局政策卡位,抢占发展先机。积极构建研究生态,成立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委员会,探索建立“研究院+行指委办+智库+第三方机构”和“研究院+学院(部门)+杂志社+教师”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建立多元柔性的教研治理机制和“发展出题目,研究做文章,成果进实践”的教研运行机制。培养一批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和青年研究者,建立一批国内通用的职业教育建设标准,丰富职业教育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活动。
着力以国际文化交流扩大职教文化影响
实现中国职教文化走出去。扩大学校在世界职业教育和技术大学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巩固和发展与世界职业院校和技术大学联盟(WFCP)等国际职教组织,以及境外优质院校、研究所的合作关系;支持优质职业院校建设海外分院、职业教育特色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境外办学形式,借助“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等,建立一批国际认可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发声,培养一批有在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任职经历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设立海外研修项目和奖学金,支持师生海外访学和交流。推动境外优质资源请进来。通过举办双边或多边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赛事等活动,创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拓展来华留学生国别,在学校设立海外志愿者和访问学者岗位,形成职教国际教育品牌;对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开发一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双语课程,出版一批双语刊物,办好中英文网站。
(作者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作者:刘畅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6日第6版 版名: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编辑:赵晓雪
相关热词搜索: 职教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