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进行了整体设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更是以国家法律规范的形式,把教育方针明确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出部署,提出要在未来1年内有效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相应精力负担,要在3年内实现显著成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双减”明确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列为指导思想。劳动教育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劳动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必然会成为推进“双减”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出台“双减”的指导思想、意义背景和实施举措等方面来看,“双减”工作与劳动教育一脉相承,它们相互支撑、彼此促进,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平台,使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施展空间。
“双减”从本质看就是要增“劳”。长期以来,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外培训负担挤占了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社会实践的时间,导致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不仅身体素质受到影响,而且缺乏对自然、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了解,特别是在劳动素养方面表现出劳动态度不当、劳动能力不足、劳动观念狭隘,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热爱劳动成果蔚然成风,劳动教育成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短板”之“短板”。“双减”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把过于集中在智育领域的教学资源,通过劳动实践教育的优化组合,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劳动的真谛,进而实现对学生全面而又兼顾个性发展的教育,更好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双减”从路径看就是在强“劳”。“双减”提出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统筹推进、稳步实施。劳动教育强调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两者都强调学生、家长和社会要发挥各自作用,在参与主体上具有高度吻合的统一性。劳动教育提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做出规定,坚决不能“用文化课的学习去取代真正的劳动教育”。培训机构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噱头增加学生家长焦虑追逐资本利润,“双减”就是要纠正教育培训机构逐利化,功利化的学生智育比拼,对课业、课程进行彻底、硬性改革,从课程质量和作业数量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提出要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只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把课后的时间支配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社会实践上。劳动教育与“双减”工作目标是一致,工作是连续的。
“双减”从内容看就是在补“劳”。“双减”颁布后不久,教育部随即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提出了关于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校外培训,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这为扩大劳动教育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契机,为破解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资源难题提供了方向。劳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要大力拓展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农村地区可安排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双减”与劳动教育相互呼应,形成互补共赢。
让劳动教育为“双减”工作助力。一是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让劳动回归本真。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充分利用“三个课堂”,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补齐劳动教育短板,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强化家庭基础作用,让劳动成为习惯。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劳动的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新时代家长要转变单向度的学生成才与竞争观念,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社会劳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为推进劳动教育和“双减”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强化校外培训补充作用,让劳动添补空间。“双减”并非要把教育培训机构“赶尽杀绝”,校外培训机构要正确理解“双减”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实现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各个学段的教育重点,尤其是强调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提升育人实效性。校外培训机构要看到加强劳动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工作空间。对培训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在坚持培训服务的公益性同时,增加劳动教育等非学科类教育培训的供给。以承接承办劳动夏令营、劳动周、劳动技能比赛、社区劳动体验、农场工厂劳动实践等形式,为学生成长提供所需的“劳动教育营养菜单”,完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与学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和探索,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新时代需要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劳动教育,构建良好教育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劳动教育和“双减”工作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上互补与共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