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捐赠搞"捐赠数额排名" 有必要吗?

中国教育报刊社 @ 2021-05-02 16:19:05

  日前,某大学校友向母校捐赠3.13亿元,成为该校史上最大额度公益捐赠。最近一两年,高校屡屡出现校友“史上最高”“亿元”“10亿元”捐赠,一些高校还热衷于搞“捐赠数额排名”。(4月27日中国科学报)

  高校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支持,既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作为学校校友,积极向母校捐赠资金,助推母校建设和发展,不仅仅只是经费支持,往往还带有对母校的感谢与回报之意,更体现了他们对母校所持价值和教育教学效果的认可。因此,校友捐赠人数和总量的状况不仅仅显示其办学经费源头活水充沛,还是其办学质量、水平和声誉高下的反映。

  如今,我国正构建爱心、和谐社会,感恩母校、感恩社会已成为高校校友等有识之士的自愿行动。不过,向母校捐赠是爱心的奉献,是慈善之举,应不求索取,不求回报。而作为受助者,不应热衷于搞“捐赠数额排名”,不能因此而给捐赠者增添互相攀比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首先,爱心价值应不以捐赠数量多少来衡量。黄金有价,但爱心无价。爱心没有先后,爱心不分大小,爱心捐赠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记得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广州越秀区华乐街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现场,一名残疾人蹒跚“走”(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无法直立行走,只好靠双手支撑走路)到捐款箱前,说要捐款。现场工作人员赶紧把捐款箱拿到地上,他将硬币一个一个放进箱子后,又从衣兜里掏出一些纸币往箱子里塞,大约有三四十块。两天后,他又把身上的近10元零钱全部投入捐款箱。这位残疾者的两次捐赠,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其捐款数额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却是倾尽所有,其倾尽所有的爱心行为更值得尊重和敬仰。

  第二,爱心捐赠应不带有功利性质和某种个人目的。捐赠应是人们的爱心表达,是自觉行动,不应心存私心,不应成为捞取某种利益的手段。曾记得在河北邯郸新愚公希望小学举行的爱心拍卖会上,一家单位将写有20万元的现金支票模型送到校领导手中。但事后,仅捐款2000元。当校长询问能否捐助20万元时,得到的答复是:不可能。说现金支票属演出道具,不应视为捐款。这种捐赠,明显带有捞取某种政治资本的私心,和广州的那位残疾者相比,其行为无不让人嗤之以鼻。

  第三,受赠者不应过分宣扬捐赠者数额多少。以搞“捐赠数额排名”等方式宣扬校友捐赠情况,势必让人滋生攀比心理,给更多的想捐赠者造成无形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而且,一味的在捐赠上追求“大额”或“最高”,将会让校友捐赠缺乏广泛的认同和价值基础,导致正常的捐赠走进死胡同。高校真正要做的,是深深记住校友的爱心行为,并科学规划校友捐赠的资金,确保用于学校建设和长远发展上,让捐赠者的爱心彰显出应有的、更大的价值。

  爱心捐赠应是无私的奉献行为,高校捐赠搞“捐赠数额排名”,真没必要。为了不挫伤捐赠者的积极性,避免捐赠者和受赠者怀有功利思想和个人目的,让高校捐赠步入爱心、公益的正常轨道,我们可提倡“盲捐”方式,让自愿捐赠、无私捐赠成为那些有识之士和成功人士的共同心愿,形成常态化、健康的捐赠体制机制,以此带动全社会人士慷慨解囊,倾情相助,让爱心不张扬,不求索取,不盼回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爱心奉献的传统美德,构建更亲切、更纯洁的人文社会,构建更温馨、更美好的和谐社会。

西安市雁塔区第一学校进行"五一劳动节"节前安全大检查

陕西教育新闻

西光中学汇文校区组织开展"文修心·武健体"武术操训练活动

陕西教育新闻

本科教育评价改革出"硬招"

教育首页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