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高中的学生似乎总是会被贴很多标签:“爱打架的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以及“坏”“笨”这样的负面词汇。
在中考按照职普比4:6编制招生的政策背景下,很多在职业高中上学的孩子也认为自己是被剩下的:“如果当初没有考砸,就不会来这里”,“以后我还能上好大学吗”......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被别人理解,远离优质资源,甚至也开始自己都不认可自己,乃至自暴自弃......职业高中真的那么糟糕吗?职高学生们的未来真的已经被注定了吗?
过去两年,领心的研究酱们走进了一家职业高中,我们希望借此了解职高真正的样子,也希望能用教育创新的方式消弭这种偏见。
这场互动,从创新课堂开始。
那些有点甜也有点苦的项目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前有不寻常的寒假,后有不平凡的暑假。为了让孩子们更顺利地从寒假中的迷茫和空虚中走出,这学期开学第一课就是《疫情下的思考与选择》:你怎样知道疫情的?你有怎样的感受?不同职业的人又是如何应对疫情的? 当把这些心情用文字表述出来的时候,我们好像又安慰了一下过去的自己
在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室中,我们希望给孩子创立的环境是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重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为了赶学习进度,变得对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无所谓和麻木。
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
少年心声一直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项目,上一学年,我们还举行了“少年心声TALK演讲大赛”。
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也被更多地带入了这所职业高中,考虑到大家英文的薄弱,研究酱们将创新重点放在英语课堂,开启了一场时空探索课——《文化遗产—从罗马到西安》。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通过听国际乐手演奏,进行线上旅游等等方式了解罗马和西安这两个历史名城,之后分别为罗马和西安撰写导游词、设计名片,并设计城市海报。
对于大部分“闻英语色变”的学生来说,为了积极参与项目内容,他们开始主动使用英文,哪怕有小小的语法错误。
敢于运用,是成功的第一步没错了
而同学们讨论最多的项目,要属《模拟联合国——能源战争》。研究酱不只一次听到学生抱怨“很难”“离生活很远”“脱离现实”,在学期末的项目喜欢程度排名中,这个能源项目也被大家排在了最后一个。 这也是为什么,在最后一节“模联会议”上,当他们作为某国代表与其它成员国代表“谈判”时,因为表达一时跟不上大脑的反应速度,会着急得抓耳挠腮。但这也是研究酱特别想要保留下来的瞬间——同学们努力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抵达更远的思想深度。
学生着急回答问题的样子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代入到角色中,不再直接使用同学的名字,而是用国家名字称呼彼此。当不同国家代表提出“节能”决策时,总能听到“我有疑问”这句话,紧接着是各国代表提出的质疑和主张。当“沙特阿拉伯代表”发言时,会有盟国“抱大腿”——“我们都是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当某国代表没有收到“美国代表”的提问时,也会有国家成员窃窃私语“美国竟然没提问”。 那些言语中的真实感,仿佛让你身临联合国现场。针锋相对之时,甚至还有高素质的”国家代表“控场:“嘘,respect”。
本学期最后一节课结束后,田乐老师抱着一摞卷子回到创新教室叹着气说:“我好舍不得这群学生呀。”毕业于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田乐老师是这学期新加入这支创新课队伍的老师,《文化遗产——罗马篇》与《历史人物——林肯演讲》这两节内涵与趣味兼备的项目都出自她的精心打磨。 在她的课堂上最常听到的就是“Listen”、“非常好”。每次问她“课堂怎么样?”“学生怎么样”,她的回答都是“孩子们很聪明”“他们有很多想法”。而学生们对田乐老师的评价则是“这是从哪拐来的老师,讲得太好了!”
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来源于课堂外的精心准备另外一名老师是可欣。因为努力了三周还没有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课程,《模拟联合国——能源战争》项目一度让可欣老师陷入职业瓶颈,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但灵感枯竭只是暂时的,后来,可欣老师找到了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正在法国留学的粒粒橙老师。他们从能源话题背后的价值和内涵出发,逐渐加深了对能源这个领域的理解,最终得以和大家一起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模拟联合国会议。
可欣老师拿着表格兴奋的样子,仿佛那些“苦”都未存在过
“没有经历熬夜备课,就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些潜力。”——这是三个月后瑞帆老师设计出《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发展》课程之后的感慨。
最开始,瑞帆老师就觉得这个课太难了,不仅要准备英语,还要准备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量不够,瑞帆老师每一次的备课都格外认真,除了自己单独备课和资料的搜集,她还要和其他老师一起过几遍自己准备的内容确保内容准确流畅。 三个月后,瑞帆老师的认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与发展》课程也受到大家欢迎。
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与孩子一起学习
在研究酱眼里,这帮外界眼中“调皮”“打架”“不好好学习”的职业高中学生,却像是一个个艺术家——他们有思想、有态度,能判断出老师是否用心、负责,课程内容是否有趣、有价值。他们本就不是被剩下的孩子,更不是那些“不良少年”。在创新课堂的帮助下,这些同学们发生了哪些改变呢?
对“思考”进行再思考
在《历史人物》的项目中,老师们带学生探讨了这样一个话题: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到底该不该死?路易十六是法国的第十六代君主,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被人民集体投票绞死的君主。
在课堂一开始,学生们的回答都是“该死”,因为他“阻碍了经济发展”、“不得民心”等等,但当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君主的生平,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又开始有了不同的看法:“站在这个特定的立场,我该判他死刑。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又开始同情他,认为他不该受此待遇”。
而学生们也在这样的项目中主动提出要当裁判和主持人,不仅很能控场,还很专业地给自己的同伴普及什么是“论证”,什么是“论据”。
尝试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新问题
在创新教室,老师们也努力将想要传递的人才成长方向可视化。这面黑板就是学生们接到“设计”任务时,独立构思、排版、书写和绘画的产物。让研究酱很欣慰的是,同学们已经能将这四句话中最内核的部分——“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提炼了出来。
相信他们,他们就会给你惊喜
同时,面对一直存在的纪律问题,同学们也会认真思考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思考自我局限、并尝试打破局限。
看见自己,看见更大的世界
能源项目中,有一名学生非常积极。项目结束后,他还延伸出关于对物联网的思考,主动撰写了一份物联网发展报告,并且和可欣老师多次讨论、交流。这样的变化,他的班主任也看在眼里: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到达90%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在此政策背景下,很多初中成绩还不错的孩子也来到了职业高中,他们开始觉得自己是被剩下的那部分,未来没有了出路。
以往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往往在科学基础、社会基础与文化修养方面比较匮乏,因此他们适应社会变化能力不良、知识迁移能力受限,往往因一个行业的消失或升级而失去工作机会,甚至最容易被机器人所取代。长此以往,人们总是将职业高中与“笨小孩”“坏小孩”挂钩。 过去一年,研究酱们努力设计创新的课堂,就是想向大家传递一种重要的信号——教育是一项人权、公益事业,所有的学生都有权利去享受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和普通教育,包括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而非仅仅是狭隘的职业训练。
每一个少年,都是社会创变者
最后一节课上, 同学们收到了这样一个题目:描绘你的18岁。他们写下了这样的话:
“考上理想的大学,能写一手好字,读完100本书,能心平气和地处理自己的每一件事,平静地面对生活,日常生活能全部依靠自己。”
“我想成为一个为社会有贡献,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
“我在18岁可能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但我会在变优秀的路上,一直一直向前走。”
但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多重配合,职业高中领域的教育新生态需要在多方的努力下搭建、完善。
我们希望尽自己之力为这群学生提供看世界的新视角,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用一种创新方式让教育接近公平。
最后,我们用学生霍子扬自己创作的Rap结尾,这是他自己的心声,但也适合所有心存梦想的职业高中的同学们:
“我现在18岁,但活得还不算累;不知道要做什么,你看看我的眼泪;在现在想到会怕,不知道该怎么规划;只能一步步走下,为了能有安稳的家。我想做一个rapper,出一首自己的歌,为自己事业而活,也许会有挫折,但我会继续拼搏。”
编辑:王新源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