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安化县一个叫雾寒的小山村,92岁的老党员、退休教师唐上君是改变村里娃命运的人。他工作一辈子没有积蓄,几乎把所有收入都给了困难学生;退休后初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为留守儿童免费上课。
说起他的事迹,学生会涌出感动的泪水,村民会掉下心疼的眼泪,亲人会情不自禁红了眼眶,但他自己却说“我只是按照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唐上君老师在查看自己给孩子们写的难题笔记 史卫燕 摄
坚守:“没有他,就没有奎溪乡的教育”
安化县位于湖南中部的崇山峻岭之间,过去长期经济落后,民生艰难。唐上君是安化县奎溪镇雾寒村人,也是当地第一位高中毕业生。从1951年他开始工作起,就留在乡村教书育人。谈起唐老师,人们都说他是“山里娃的守护人”“奎溪教育的祖师爷”。
半月谈记者在他家的老木房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背已经弯得直不起来,但现年已六七十岁的学生们,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结实的肩膀。
奎溪镇原本只有小学。上世纪60年代要建中学,当地不通路、没有车,他带头去挑砖头、木头,肩膀扛得稀巴烂,终于把学校建了起来。如果有人半路坚持不住,已经走出好几里路的唐老师一定会折返回来,把他的东西放到自己的担子上。
奎溪学校背靠大山,周边不少溪流。当地山洪多,一到雨季,河水暴涨,学生没法去学校。唐老师总是两个肩膀,一边扛一个学生,硬是把他们都接到了学校。年近花甲的彭爱云,最心惊的一次是唐老师去接她和另一名学生时,被洪水冲到河对面,差点卷走。“如果不是唐老师冒着危险接我们,很多人早放弃读书了。”彭爱云说。
乡村学校师资薄弱,唐老师从一开始教语文和数学,到成为英语、物理、化学、政治门门精通的“全科老师”,靠着不懈努力和持续学习,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1995年撤点并校,雾寒村的学校没有了。已经退休的他回到村里,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因此放弃了上学。“1998年,他找到我,说希望村里利用原来的校园开学前班和一二年级,让辍学的孩子回来上学。我说,一没钱,二没人,不现实。”雾寒村原村支书张泽跃回忆,“结果他说‘这个你放心,上课我可以教,教学资料我有退休金可以买’,于是学校就真的建起来了。”
“唐老师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已经退休的奎溪镇联校原校长刘炳文说。
奉献:“除了他的家人,所有人都受了他太多恩惠”
家人是唐上君这辈子唯一亏欠的人。提起家人,他总是说“心里很愧疚”。以前,由于办学条件艰苦,唐老师的学校离家有几十里路,他既要办学、又要教学,晚上还要提着马灯、拿着报纸去附近村里,教上不了学的孩子识字,没有精力关心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成长。
唐上君的儿子唐国美说,他和妹妹们经常羡慕父亲的学生。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亲,唐上君的小女儿提出要去爸爸班上跟着上学。结果她每次回家都蒙着被子哭,说爸爸根本没有时间关心自己。
父亲生命垂危、女儿得脑膜炎、儿子生重病时,唐老师都没时间好好照顾。“当时太困难了,学生太多了,他管不过来。”回想起当时的情况,唐上君的二女儿唐爱娥眼眶红了,语气中既责备又心疼。
所有的学生都受过他的恩惠,感受过他的关心。今年78岁的龚共国10岁那年,大雪天没鞋穿。“赤脚走在别人的脚印上没有直接踩雪那么冷”,他跟在一位有鞋子的同学后面回学校。到学校后,唐老师看到了,一把将他抱到宿舍,把自己的袜子和鞋给他穿上。
2016年,唐上君获得安化县道德模范的称号和5000元奖金,他把3000元给留守儿童购买学习资料,2000元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
在唐国美看来,父亲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物资匮乏的年代,去学校探望他时,总看到他在吃红薯和玉米,白米饭就给学生吃。他的粮票和工资几乎都用于资助学生,退休回家时,只带了一口装满书的箱子。“小时候不理解父亲,埋怨过他。等自己参加工作了,才开始真正理解他那种大爱和无私是多么可贵。”
初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是把孩子们教育好”
唐上君出生在1927年,小时候地方土匪横行,村里很多人惨死。红军经过这里时,赶走土匪,让穷人有了生机和希望。这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志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唐老师的女儿在安化六中食堂当了30多年炊事员,一直是临时工,家庭十分困难。事实上,只要他提出来,当地就会想办法解决编制,但唐老师从不提起。“我女儿解决了编制,那学校还有几十位临时工,他们会怎么想共产党?”唐上君说。
他总是以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以德立身。一次,他到长沙,一位在长沙担任公职的学生花了700多元请他和几位同学喝咖啡,唐老师知道后,坚决拒绝了这个学生安排的晚宴。有学生怪他不通情理,他却说:“我只想看看他过得好不好,看他为共产党、老百姓做了多少事。他请喝个咖啡就要这么多钱,那吃饭要多少钱?他有多少工资,会不会造成腐败?”
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唐上君每天清晨都会朗读入党誓词,对照自己的言行。“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凝视着贴在“书楼”门上的誓词,他说,“少年强则国家强,我现在年纪大了,只能在家里辅导留守儿童,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退休后,唐老师把自家老木屋上的阁楼改成“书楼”用来给村里留守儿童上课,几千元的退休金用于购买教学资料、资助困难学生。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许多村里娃实现了“鲤鱼跳龙门”。
“每到人生关键时刻,面对大是大非的时候,我就想唐老师会怎么做。他告诉了我,什么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张泽跃说。
(原题为:《半月谈 | 这位九旬党员,守护了几辈山里娃》)
编辑:张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