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福建某地强制要求辖区内各学校统一发型标准,即“男生平头,女生齐耳”,引来舆论关注。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学生在投诉平台上发表了反对意见,并列举不少案例,详细论述了理由。随后,当地教育局也发文回应,称赞留言者敢说真话,且思辨有力,但就投诉的内容而言,又从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的角度予以批驳。
围绕孩子的发型问题,尤其是初二以后的青春期阶段,校方与学生的斗智斗勇,可谓由来已久。就学校管理来说,简化而易行的统一标准,有助于明晰目标、落实责任;最理想的方式是,发型如同校服一样,形成“制式”和“规格”,“千人一发”的局面不仅能降低管理成本,也有助于提升绩效。比如,孩子原本“浪费”在头发上的时间,完全可以多做两道题。
当地的初衷并不算坏。那从学生的诉求来说,是不是反对“统一”呢?这也未必。就以校服来说,从前的校服多属于运动外套,无论线条、色彩,还是款式、造型,均很难让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如今的局面已然不同,春装、秋装,外套、内衬、领结、裙裤等,把孩子装扮得精神十足,不同的搭配还能显出个性。
所以,学生真正反对的不是“统一标准”。比如,他们可以很愉快地接受改良后的校服,甚至爱不释手。他们想表达的,是管理者对其审美要求的忽视。决策者在具体制定政策时,以“学习”作为压倒一切的主心骨,把一个人正常的审美需要,看成是“分散注意力”或“浪费时间”的洪水猛兽。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某种程度上“爱”的傲慢。
实际上,如果既要平衡学生的个性需求,又要满足管理的需要,当地完全可以仿效“春秋装”“内外衫”的思路,形成几种“备选发型”,或者在不同季节予以不同的衡量尺度。我们都知道,有的孩子是直发,有的是卷发,有的头发厚一些,有的又薄一些,所以,即使看起来是同样的“平头”“齐耳发”,但在孩子眼里和心里,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和态度。如果嫌麻烦,或是当地没有合适的条件,那不妨就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执行,不也是一种管理的智慧吗?
令人略感遗憾的是,教育局给孩子的回复内容,充满着哲学味。哲学是“上位”的,它确能助人思考,提升理性,但却不能拿来解决具体问题。这是由于具体情况,会因为各种因缘际会而瞬间万变,相同的问题,往往能给出相反的答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哲学在实践上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太过于“上位”的东西,来回应孩子的“下位”诉求,其实是有待商榷的。孩子缺的不是哲学,因为他的学习之路尚远,足以慢慢补益,他们关心的,是教育的管理者有没有把“生本立场”从墙上、从文件、从讲话稿中请出来。
这一立场的本质,是看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学校架构中的完整形象。从现实层面说,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是教育者所需要关注的。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学生毕竟不同于工厂流水的产品,他们是活生生的生命,保持生命的多彩性、催发其内在的张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持有的教育哲学和务实态度。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教师)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张梦洁
上一篇:人工智能技术在方便学校教学和管理时,也面临个人隐私保护等争议——AI进校园,边界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