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的人脸识别”争议:有高校推进有高校顾虑
专家:不应装监控
??据中国之声报道,开学季,往往都有新变化。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学生们就在入校时发现了一个大变化,不仅校门、图书馆等安装了新的人脸识别门禁,教室内也装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学生发呆、玩手机都能被感知到,帮同学“答到”也将成为历史。
这一变化,引发网络热议。其中,也不乏对这种新技术使用的争议。比监控摄像头还要高级的人脸识别系统是否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在“智慧课堂”大力推进的当下,花哨的技术如何取舍?
不少学校安装了校园人脸识别系统,能对学生行为全程监控分析
靠一张脸就能在校园里畅行无阻、在学校食堂吃饭、在教室里签到。这样的新学期让中国药科大学大三学生卢娟没想到。
采用了国际领先算法的“人脸识别”系统,不仅精准而且高效。采集了学生出入宿舍、图书馆等信息的系统,还可以帮助宿管阿姨统计学生的回寝时间、晚归次数等,提高了宿舍的安全性。
更让学生们没想到的是,教室里面也在尝试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学生上课考勤,只要“刷脸”就能“搞定”。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许建真:“之前有的同学点完名就跑掉了或者请别的同学代(点名)但是有了人脸识别就没这个问题了,只要你进教室那一刻起,它对你全程进行识别。你低头多长时间,你是否在玩手机,你是否在发呆,是否在看别的书,都能感知到。”
不仅不能逃课了,不认真也不行。有学生认为,“人脸识别”系统侵犯了个人隐私。但许建真回复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但目前,学校仅在两间教室试点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后期,学校将根据教务部门反馈意见,视情况而定是否在所有教室都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其实,在校内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中国药科大学并非首创,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和中学都在尝试进入“刷脸”时代。在校园安全的巨大责任下,不少校园门口都立起了人脸识别考勤系统,学生们通过刷脸进出校园,校园一卡通变成了“一脸通”。而且技术革新也在推动着教育改革,使用人脸识别也成为部分学校推进“智慧课堂”建设的一个必选项。
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课堂上,人脸识别技术也被应用在学生的学情分析上,除了精确捕捉课堂出勤率和抬头率等过程数据,还能为教师教学过程提供数据支持。
装监控留得住学生的人,留不住学生的心,专家称应保护学生隐私?
不过,对于这项“神奇”的功能,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综合处处长韦笑则谨慎的多,中国农业大学自2015年开始进行“智慧课堂”教室改造,目前已经对全校的200多间教室进行了设备和环境的改善,人脸识别系统虽然已经应用在学生注册等多个环节,但对于人脸识别进课堂仍然有所保留:“硬件设施来讲,可能我们基本上都是满足了的。但是软件上来,比如说提到了有一些智慧教学的管理软件,包括我们的课堂质量监控的软件,包括学生课堂的表现的这种反馈的数据的收集,教学质量,还有实时的这种评估这些目前软的东西我们正在考察准备上。”
其实,不止一家高校存在类似中国农业大学的顾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室虽然是公共场所,但是监控下的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真实的状态:“这个问题争论了几十年了,大家从专业这个角度一个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在教室里是不能装监控的。首先保护学生的隐私,也是不让课堂处在一个被这种控制的状态重要的原则。不遵循这个原则,那么学生可以在教室教室里面去作假,伪装。那么教师也可以伪装业绩作假,那么真实的教学就不可能发生。”
留得住学生的人,留不住学生的心,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教育从业者希望看到的,也不是教育的初衷。韦笑说,下一步农大计划推进的“智慧课堂”建设,重点将会放在利于课堂交流和知识获取上:“从考勤和抬头率上来讲,我们并不打算来用,其实更希望的就是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交流和帮助学生更好的来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另外一个就是能在课后能给学生提供,比如说他可以回去反复的学习的这么一个途径或者这种手段,所以因为我们理念是觉得学生的抬头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表象,就能去判断他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效果的,可能更多的还是要抓住老师的授课的课堂。”
人脸识别、实时互动、虚拟现实演示,随着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走进传统教室,教学看上去的确高大上了许多,但储朝晖认为,不管“智慧课堂”的风潮有多热,技术对于教学只能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替代教与学的位置:“所谓的智慧课堂,只有智慧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时候才是智慧的课堂。那么机器包括用互联网技术,AI的技术,那么本身它不可能成为智慧的主体。这技术是工具,技术不可能成为主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要尽可能地有更多人理解这样的一些关系。那么只有教师和学生更有智慧了,才会是智慧课堂。” 央广记者李欣、南京台记者赵雪子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高校教室安装人脸识别”惹争议
上一篇:高中生用“黑科技”打造理想校园 下一篇:新学期,师生迎来政策“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