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镔老师的翻转课堂。
厦大建智慧教室不是为了好看和所谓的“高大上”,而是要让它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学校紧紧抓住“交互性、信息化、便捷化”等智慧教室的核心功能,砍去那些“花里胡哨”的用途如声控、温控等,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不久前,厦门大学举办了第十四届教学比赛。作为厦大教师教学发展的品牌赛事,这项比赛已成为学校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提高教学能力和检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平台。更重要的是,由比赛引发了全校课程的“展课”与“磨课”,在厦大营造了一种尊重教学、追求卓越教学的氛围。
近年来,厦大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什么,学校就改什么”的理念,加大理念改革、进行硬件改造、实施方法改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方小小的教室,一堂45分钟的课堂,正在变成一个强大的知识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硬件升级:从传统教室到智慧教室
囊萤楼107教室,美籍教师胡河(Hugh Allen Holden)正在给经济学院财政系大一学生上“商务沟通与文化交流”课。这间教室里的无线网络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教学系统、实时应答系统、可移动桌椅等,为胡河上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16年,学校启动智慧教室建设,希望通过教室的升级和信息化、现代化改造,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倒逼课堂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谢火木说,厦大智慧教室建设的理念是课堂教学的全面互动,“强调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到以在线学习、合作学习与混合式教学等形式为特征的信息化模式转变”。
具体说来,在空间布局上,传统教室原有的讲台被“夷为平地”,教师和学生处在“同一平面”上,方便师生更加顺畅、平等地交流。
与普通教室最大的不同在于,智慧教室支持多终端学习,平板、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WiFi均可实现接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能够便捷地在不同终端之间展示与分享。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问题,也可以在课中即时出题,通过课堂无线应答系统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同时还可随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不仅如此,传统教室中的多媒体投影机、布幕消失了,变成了智能黑板。它如同一个大的iPad,教师可以在上面实现编辑、标注等功能,并可实时保存,这让教师授课、讲评不再局限于讲台,可以大展身手。
区别于传统的教师点到,智慧教室可以实现电子签到。教师可以随时在课堂上生成二维码,学生扫描即可完成签到。管理员可远程控制教室所有设备。教学管理人员、督导组老师可远程实时查看课堂教学情况。
谢火木强调,厦大建智慧教室不是为了好看和所谓的“高大上”,而是要让它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学校紧紧抓住“交互性、信息化、便捷化”等智慧教室的核心功能,砍去那些“花里胡哨”的用途如声控、温控等,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据了解,目前,厦大智慧教室的排课率达85.3%,师生们课堂体验满意度高、课堂教学成效显著提升。
角色换位: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抛出的问题、浓浓的思辨、激烈的讨论……这是近年来深受厦大学生喜爱的研讨课、探讨课上常见的一幕。
从2011年起,厦大化学化工学院为本院拔尖班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每门主干课程配备研讨课,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迄今,化院已开设了6门研讨课,有8位教师承担授课。
郑南峰教授是该院研讨课的任课教师之一,他承担的是拔尖班无机化学研讨课的教学。
在课程中,学生是绝对的“主角”:到黑板前列方程式,并就某个问题发表观点和见解……而郑南峰更像是一个穿针引线者,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后又抛出另一个问题,引发思考,带领学生进入思想的另一个深处。只有在全班被问“怔住”了的时候,郑南峰才开始出场,将相关知识和前景应用等和盘托出。
关于研讨课的主题,郑南峰也有自己的思量:既要是本学期主干课讲授的内容,也要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这个学期以来,郑南峰已先后选择好奇心驱使的科学研究、典型无机固体结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硅的制备化学、普鲁士蓝化合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氢化学等作为研讨课的主题。
因为每次研讨课上,要准备的信息量很大:不仅有专业知识,还有时政新闻、社会热点、理论前沿和实际应用等。每一次上课,对郑南峰而言,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都是一个很大的投入。他坦言,上这种课,对老师和学生都有极高的挑战,“备课量是普通课的几倍。”
不过,老师“教”得辛苦换来了学生们“听”得过瘾。学生郑毅宪表示,研讨课给了他们一个通向科研的台阶,“这门课鼓励我们创新思维和脑洞大开。有些在书本上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在这个课堂上,老师会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发生的。”
类似形式的研讨课,也在厦大其他学院蔓延。
临近期末考,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杜妮给大一学生上的“高等代数”课也进入尾声。即使是在总复习阶段的习题课上,杜妮也保持着“学生唱主角”、探讨型、启发式的教学风格。
在杜妮的课上,近40名学生被分成9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上台讲解一道的典型习题。学生们不仅要讲出每道题的结果,还要讲出解题思路和推导过程。
作为曾荣获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称号之一的教师,杜妮的课堂总是保持着迷人的魅力,探讨式、互动式无疑是杜妮让自己的课堂永葆魅力的“秘诀”之一。
无论是郑南峰的研讨课,还是杜妮的探讨式教学,抑或是其他形式的讨论课,这些年,在厦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曾任该校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水涌说,在这些课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厦大老师们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目标提档:从知识的传播到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与研讨课一样在厦大风生水起的,还有翻转课堂。
学校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的洪镔老师就是“长袖善舞”翻转课堂的老师之一,一门被视为极其枯燥的“中级财务会计”课在他的手上显得趣味横生。
在洪镔看来,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模式,通过三方面的混合即线上线下的“空间混合”,课前—课堂—课后的“时间混合”,课堂上老师个人讲课和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混合”,成功实现了教学目标,让课堂生机盎然,学生流连忘返。
对此,洪镔的学生感同身受。
在上“中级财务会计”《无形资产》一课前,通过课前线上观看预习视频等,国际学院会计系2018级学生刘娇娇已经掌握了该章大概50%左右的基础知识。等上课时,老师会略去这些大家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而是把讲解重点放在大家普遍感到重点和难点的地方,“这让整个课堂显得更加简明紧凑,学生的‘胃口’被紧紧抓住”。
与其他老师翻转课堂不同的是,沈曲结合专业特点,将“拼图式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自己的课堂中。
所谓“拼图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负责同一个子任务的成员又组成专家组,小组成员分别到不同的专家小组研习某一子课题,然后回到原来的学习小组将在专家小组习得的内容教授给本组其他学习者。
这样的模式,进一步加速推动学生从课堂上的一名被动参与者向主动参与者的转变。该班学习委员戴佳苗一个最直接的感受是,沈老师的这门课,很少有人不交作业,“大家的参与度、投入度和积极性都很高”。
从2015年始,厦大在教学比赛中增设翻转课堂比赛。2018年,参加翻转课堂比赛的学院数由最初的5个增加为14个。
编辑:杨姗
上一篇:“一盒巧克力”点燃“00后”课堂 下一篇: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