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高校动态 > 正文

节如风竹清如柏,言可经纶行可师

高校动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闻网 2019-07-22 11:16:30
[摘要]于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学士。自1991年开始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首创开设了《投资学》《证券投资基金》等全新课程,为推进学校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于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学士。自1991年开始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任教,首创开设了《投资学》《证券投资基金》等全新课程,为推进学校现代金融学科体系建设做出巨大贡献。2018年5月24日,于瑾上午在单位指导博士生论文后回到家中,中午继续以微信方式指导本科生论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享年52岁。

  “老师人很可爱,课讲得也好”、“于老师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姐姐”、“老师能把知识点解释的很清楚,还很喜欢结合当下的热点辅助授课”、“能抢到于老师的课,是一种幸运”,在学校的教学评价系统里,类似这样的学生留言比比皆是。在对外经贸,于瑾教授的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她倾尽一生“传道、授业、解惑”,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生授业,呕心沥血,育来桑梓苗成栋

  二十八年如一日,于瑾执着于教学和科研事业,兢兢业业,淡薄名利,为人谦和,在她挚爱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坚持著书立说,在《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国际贸易问题》《国际金融研究》《中国软科学》《经济管理》《经济日报》理论版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投资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研究》《货币银行学》等多部专著和教材,院领导和同事们都称赞她是学校不可多得的优秀金融学教授。

  根据于瑾多年的同事、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务处处长蒋先玲教授回忆,90年代末,当时的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林桂军教授,找到于瑾说,希望能挑重担,尽快开设《投资学》这门课。这些知识对于这位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是于瑾对于知识的渴求及对于课堂教学的完美追求,促使她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了这个任务。从此,她便投入到紧张的备课之中,本世纪初在我校本科生中,第一次开设了《投资学》这门课,由于于瑾能将深奥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投资实务紧密相联,运用大量的金融数据及案例来辅佐教学,使得这门课当年在全校学生选课中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学生疯狂抢课,每个课堂几乎都是一再扩容。与此同时,于瑾又围绕这门必修课,开设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实务》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在当时形成了我校金融学专业的微观金融课程体系的初步框架。课程的讲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数理基础,可是,这些课程在她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没有学习过的,可想而知,于瑾为了上好这些课,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可是在同事们的印象中,从没见过她在领导及同事面前叫苦一声,工作起来从来都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后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学院引进了大量的从事微观金融教学和研究的年轻教师,这时,于瑾教授就将其辛辛苦苦建设的王牌课程《投资学》及备课笔记毫不犹豫地移交给了新来的年轻教师,这是怎样的胸怀!”蒋先玲回忆说道。

  执卷寻师空有愿,亲聆赐教更无期

  “在教室门口见到一位穿着素色裙子的女老师,个子不高,非常瘦削,一副宽边框眼镜,留着很独特的波波头,说话声音特别可爱温柔。”这是学生对于瑾老师的第一印象。

  据统计,自1991年执教以来,于瑾先后为近15000名本科生和近3000名硕博研究生开设了《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课程,自2000年起,直接指导、培养毕业了94名硕士研究生和7名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都已逐步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直到离世前,她还正在指导14名硕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业。

  在多次为于瑾担任助教的2014级金融学博士侯伟相的印象中,于瑾一直对于学生极度认真负责,上完了近两个半小时的大课后,她仍一直留在教室为学生答疑到六点半多,最后经常都是他不得不上去委婉地“制止”学生接着问问题,请他们改换时间再来答疑,让于瑾有时间先去吃饭休息。事实上,更多的时候是随后又有研究生学生继续来找于瑾寻求指导,于是她又接着为学生们悉心指导排忧解惑,持续到晚上七八点还没吃上饭,但每次总是笑着摆摆手说没关系,继续和学生们答疑、交流到很晚,“老师为了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她总是对待自己非常苛刻,但却永远待人以宽。”

  2016级国贸专业的本科生任正,上学期就在于瑾的货币银行学班上学习。“我正好有最新的投资学课本,下学期我带给你吧”,课间聊天的时候,于瑾听说她想自学投资学,便开心地提议要把自己手头的书送予这位好学的学生。这学期开学初任正向于瑾发了封邮件,没有收到回复,她本理所当然地以为这么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想必教授已经忘记了。然而没想到五月初的一天偶然打开邮箱,却是欣喜得看到了于瑾给她的回复,邮件里老师略带歉意地向她解释开学以来都在忙毕业论文的指导批阅和答辩,没能抽得出时间,并且与她约定合适的时间见面。

  在于瑾去世前一星期,任正在诚信楼见到了老师。经过一个假期,任正从长发剪了短发,但是于瑾还是一眼认出了她。任正接过书,道过谢,只来得及和老师说上三句话,就轻轻退出了正在论文答辩的教室。“于瑾老师身材很瘦小,投资学那样一本大部头,平时学生去上课都不一定愿意随身背着,但老师就为了我这么一个只上过她一节课没什么太多交集的普通学生,把书连同厚厚的答辩材料一起背来了教室,又一直等着我来取,当时手里捧着书,心里真的非常非常感动。”回忆起昔日恩师赠书的场景,任正的语气里有着掩饰不住的深深的感慨和难过。短暂一面,三个月不见,老师还是那样优雅和可爱,但是多了些许憔悴。她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会是最后一面。

  其实在24日之前的两个星期,于瑾都一直非常劳累,学生们后来才知道,她离世前一晚休息的并不好,大概只睡了两个小时,当日上午在单位指导博士生论文后回到家中,中午继续以微信方式指导本科生论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她在梦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还在默默挂念着她最爱的学生们的课业呢?

  人间四月天,留冰心一片

  熟知于瑾的人都说,她最让人感佩的是她淡泊名利、正直和善的性格。她是细腻温柔、视学生如己出的好导师,也是乐于助人、不可多得的好同事。

  “她就像人间四月天,又美丽又温暖”,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吴青谈及这位共事了27年的老朋友,表示在她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听过于瑾抱怨什么、说过任何人的不是,相反她总是能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闪光之处,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她能够抛开面子、四处奔波,利用自己的资源邀请业界的权威人士来为学生上课做讲座,她常常说:“只要是为了学生好,豁出去了”,但她在自己的事情上却从来没有麻烦过别人。

  在金融学系的江萍副教授眼中,于瑾就像一位“非常低调的、默默为大家做很多事情的大姐姐”,她记得有一次于瑾在通电话中得知了自己感冒生病的消息后,专门去跑了好几个超市买来了特定品牌的蜂蜜和姜糖,并且亲自送到了江萍所在的办公室。在她的印象里,于瑾是一位上善若水型的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她自身从来没有想要去改变谁,但是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就会发现在她的影响下,自己变得更加柔和、更加细心了,“她就像温和的河流,把一个一个特别有棱角的硬石子温柔地变成光滑美丽的鹅卵石。”

  “于瑾老师对名和利看的是最淡的,她给所有人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认真、善良,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学生对于老师有过一点抱怨和不满。”分党委书记赵鸿韬回忆起院里的这位教师楷模,反复提及她和善无争的性格和对学生的关爱,他表示已毕业二十年的学生和现在刚上过于老师课的学生对她的评价都是一样的赞美,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薛熠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人生地不熟,身为老教师的于瑾就一直非常关心照顾他们青年教师。后来在一起共事的九年里,见证了于瑾老师多次第一时间对有困难的新老师,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支持、安慰、鼓励,在学院学系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 “也许于瑾老师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伟人事迹,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无私贡献,永远充满正义感、保持善良,这本身就成就了一种不平凡。”

  于瑾老师的猝然离世,让学院的师生们都悲恸不已。5月28日的告别仪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坐满了四辆大巴车,还有更多的教师自己开车到现场,毕业了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有凌晨坐飞机赶来北京、下午坐飞机回去的,也有毕业很多年在告别仪式上第一次相聚的同班同学。学生侯伟相和同窗自发建立了名为“于无声润物,瑾芳华筑才”的微信公众平台悼念、缅怀恩师。从5月24日于瑾老师去世至今,已有三十余位学生撰写长文向公众号投稿,在朋友圈、微博表达沉痛哀思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学生们还自发的收录了于瑾生前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学生写的追思文章合集等;学校和学院还将组织各类活动,缅怀她乐于助人、为教育事业奉献的高尚情怀,让人民教师的伟大人格永放光芒。

  淡泊名利、诲人不倦的于瑾教授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三尺讲台、离开了她热爱的事业,但却为我们留下了累累著作和她奉为涅槃的大学精神。英才虽陨落,桃李却满园,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编辑:杨姗

相关热词搜索: 于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上一篇:更多香港学生期待到内地升学 报读人数创新高 下一篇:让部分考生成瘾的“聪明药”什么来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