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雁塔校区的一间教室里,张帆站在学生中间答疑,这是他本学期最后一节课。张帆显得意犹未尽,“因为还有很多可讲的、未讲的,略有遗憾。”
张帆今年32岁,是陕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主讲思政课。在很多学生眼里,这个中等个头、体型微胖、讲起课来神采飞扬的“帆哥”可是个“宝藏老师”。
“气势磅礴”“幽默得一塌糊涂”“有意思的灵魂”……这些都是学生们对张帆的“画像”。
“他嗓音洪亮,气势如虹,排山倒海一样,并且一些观点从他口中讲出,就自带幽默属性,既让人捧腹又通俗易懂!”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王笑宁说,“虽然他上课从不带扩音器,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得把教室的前后门都关着,不然会影响到隔壁教室上课。”
“他讲课时干货满满,每节课都全情投入,有时候像在演讲,有时候又像在说相声,知识点密集,笑点密集,想分神都难。”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大二学生党高平说,以往来得迟的学生要坐在前排,现在前排座位基本要靠抢。
还有学生开玩笑说,为了让课堂“冒热气”,张帆往往从自己开始,先“冒热气”。原来,因为天热,加上讲课时十分激动,有时候不自觉地“用力过猛”,一节课上完后,他的衣服就湿透了,真的冒着热气。
“但这种从内到外都酣畅淋漓的感觉挺好。”张帆笑着解释说。
如果说张帆用独特的讲课方式唤醒了学生的耳朵,那么他课堂上大量鲜活的材料和生动的语言,则让生涩的理论不断被解冻,更易于学生接受。很多学生感慨:“原来,思政课还可以如此有趣、实用!”
“而且知乎、抖音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软件,也常是课堂上的‘下饭菜’。”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大二学生黄复璜说,“他的课堂有一种魅力,会不断重塑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思考逻辑,增强对于时代和自我的认同。”
事实上,初为教师时,张帆也曾面临困窘:翘课的学生不少,坐在教室里低头看手机的人比抬头的人多,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抵达率”并不高……
经过反复思考,张帆开始从青年学生的特点入手,不断了解他们的需求。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怀有热情和好奇,对现实生活关注密切,富有批判精神,对于所接触内容的趣味性、便捷性、互动性要求更高,因此,我就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张帆说。
张帆说:“教学就好比谈恋爱,如果你送了一个东西给心上人,但是这个东西送的方式不对,硬邦邦地塞给对方,人家不见得会接受,接受了也不见得会开心。”
因此,他逐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备课之中:每备一节课,他都会从社会热点和历史资料里广泛挖掘素材,力求深入浅出,往往一节课需要一周的时间来准备;讲授每节课前,他会在家里对着镜子试讲,哪里需要活跃气氛,哪里需要深入剖析,甚至表情和动作也要“雕琢”。
当这些提前反复打磨的内容呈现在课堂上时,他发现自己逐渐从手机端把学生抢了回来,并且“圈粉”不少。
对于课堂的探索从未停止。去年,陕西师大引进并推出了“学习通App”。张帆发现,这个App还可以实现弹幕功能,于是,在他的课堂上,传统的举手回答方式逐渐变成了发弹幕的方式。
“老师提问后,大家都抢着回答,通过这个App,我们的答案就以弹幕的形式显示出来。张老师还会根据回答,给我打分。”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陈曦昊说。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认为,张帆之所以讲课时有底气、有气势,受到同学们欢迎,一方面在于他善于把握青年群体的特点,能够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成长及当下现实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真信,对自身科研内容的自信,这样一个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他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富于感染力。
在教学之余,近年来,张帆也参与主持了多个重点科研项目。无论是探索“模块教学法”“翻转课堂”在思政课堂中的应用,还是探寻“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从这些科研项目中都可以看出,他仍在不断总结、反思和提升自己。
“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于教学的探寻没有尽头,我只是刚刚开始。”张帆说,未来他还将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要把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完成得更加充分、担当得更加坚实。
(原标题:“宝藏老师”和他的“爆款”思政课 )
编辑:张梦洁
上一篇:西京学院:开展“党在我心中 永远跟党走” 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