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讯 > 正文

50余所涉农高校达成共识 新农科建设有了“施工图”

教育时讯 科技日报 作者:张盖伦 2019-07-04 13:42:18
[摘要]6月2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召开。

  50余所涉农高校达成《安吉共识》

  新农科建设有了“施工图”

  在知乎上搜“农学”,可以看到各种愁云惨淡的问题:农学专业在中国有什么未来?农学专业为什么冷门?农学专业究竟有多坑人?……还有五花八门的“劝退”“脱坑”指南,满满的都是过来人的“血泪史”。

  但这一局面将会迎来改变。

  6月2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农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农科建设安吉研讨会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的14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知名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发布了《安吉共识》,字字句句掷地有声——要扎根中国大地掀起高等农林教育质量革命,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今天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再出发的日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么说。

  农林教育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吴岩开门见山,讲了几个迫切。

  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全球科技产业革命奔腾而至的新浪潮,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而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而不强”,农林专业吸引力不足,面对农林教育自身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同样迫切需要创新发展。

  去年8月,中央文件提出高等教育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其中,建设发展新农科,是高等农林教育践行总书记“两山”理念、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是高等农林教育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行动。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表示,从2018年4月以来,学校多次组织农林类高校开展“新农科”建设研讨,认识到传统的农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发展“新农科”是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承认,农林教育有深层次的问题和困境。还想着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自掘坟墓。”吴岩说,要让农林专业成为显学、热学,让人争先恐后地想学。“改革做好了,就可能变危为机。”

  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吴岩强调,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锐意改革,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加快建设新农科。

  办好农林教育是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新农科的‘新’意在创新,是农科的整体创新,是专业结构的重构。”王涛说,它因新需求而新;因新发展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而新;因学科交叉融合而新;因产业发展、社会发展衍生新型关系而新。

  吴岩表示,新农科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也就是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助力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让山更绿、水更净、林更茂、田更沃、湖更清、草更丰。

  “办好农林教育,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吴岩说,农林教育,涉及山水林草湖田气象等多种要素。新农科建设要开创“三条路径”,积极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新路,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新才,高标准建设好农林“金专”“金课”和“高地”。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要有新专业,也要改造老专业。吴岩说,应基于农林产业发展前沿、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多维度服务、基于新兴交叉跨界融合科技发展,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主动布局新兴农科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打造一批农林类一流专业。

  “金专”有了,“金课”也不可或缺。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吴岩表示,建设新农科要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基于农林产业案例、基于科学技术前沿,开发新时代农林优质课程资源,创新探究式、讨论式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农林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农林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一批农林类一流课程。

  创新的农林教育不能停留于书本和课堂,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还得加快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批农林类一流实践基地。“让农林教育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补齐实践短板。”吴岩说。

  科技支撑未来农业发展

  高校的实践和探索一直在进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计划筹建未来农业研究院。该校校长吴普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就需要农林院校思考,未来的农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

  “我们认为,未来的农业有几大特点。”吴普特表示,未来农业一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第一产业;未来农业的发展理念会发生重大变化,过去追求“吃得饱”,现在追求“吃得好”,下一步追求的是“吃得健康”;而且,未来农业一定是高科技支撑的智能化农业,不再是人们传统想象中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未来的农业专业究竟要怎么设置,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它应该有一条路径,一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学校联合,准备一起做一番探索。

  未来农业一定是有科技含量的。中国农业大学安排各学院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中期修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王涛介绍,学校正在谋划新的专业布局,启动了农业智能装备、生物质工程、自然资源管理、乡村规划管理、乡村治理等新兴、新生农科专业论证工作,计划申请新设一批“新农科”专业。

  兰州大学则倡导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景观工程技术丰富专业内涵,服务“互联网+现代草业”、创意草业、乡村旅游、草原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也会更加注重特色课程开发,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希望,在新农科的建设中,能够实现农林学科质量声誉的突破,围绕“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社会热点宣传农林学科;实现教育资源支持政策的突破,让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林类专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农林专业生源质量的突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优质生源报考。

  发布《安吉共识》,是新农科建设“第一部曲”,为新农科建设画好了“施工图”。据吴岩透露,“第二部曲”将在国家粮仓东北地区开启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为新农科建设打好“基础桩”;“第三部曲”则是在北京推出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启动一批新农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发出新农科建设的“开工令”。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50余所涉农高校达成共识

上一篇:教育部公安部约谈百度等 规范高考志愿填报搜索 下一篇:西安市雁塔区教育局2019年暑期名师大讲堂隆重开幕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